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北上广深迎来人口负增长 离开的年轻人还会回来吗?

日期:2023年05月31日 20:35 来源:八点健闻 作者:佚名

过去的一年,充满了一次次的巨变。

城市经历了停滞、变化、重启;人群经历了静止、启动、活跃,从一种生活流向另一种生活。

人口流动的数据,也记录下了人群流动的方向。

5月12日,随着广州《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姗姗来迟,《公报》显示广州常住人口1873.41万人,比2021年减少了7.65万人。这是5年以来,广州第一次人口下降。

2022年,人群不仅离开了广州,也离开了其他北京、上海、深圳,其他三个最繁华的一线城市。根据各地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座一线城市,同时迎来了常住人口负增长的时代。

北京2022年常住人口为2184.3万人,比前一年减少了4.3万人;上海为2475.89万人,比去年末减少了13.54万人;而深圳为1766.18万人,同比减少1.98万人。

多位人口学专家表示,四大城市人口负增长背后的共性是就业岗位减少,非户籍人口流失,离开大城市。

“人为什么迁徙流动?人往一个地方聚集,或者离开一个地方的目的很简单,主要是为了就业。如果一个地方的就业环境不适合了,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离开。”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

但离开大城市,也并非都是被动。

近几年,“离开北上广深”的论调不绝,而今迎来负增长,不过是蝴蝶效应以年为单位的表现。

北上广深的人口负增长的“首次翅膀扇动”,始于哪一瞬间?也许始于年轻人里“离开北上广”成了流行,从小镇去大城市反而成“逆行”;也许始于1993年,上海首次出现人口负自然增长率,从此愈发依赖外来的“新鲜血液”补充劳动力、缓解老龄化;也许始于某天,一线城市打工人突然意识到,体系成熟的一线城市越来越少有可融入的空间,“既不适合打工,又不适合生活”……

有人认为,经过2022年的低谷之后,每一步都是向上的,人们会在不远的未来再次回到大城市中;

但更多人认为,2022年只是开端,就业压力与经济放缓是长期的,大城市人口减少,也许会在2023年后愈发明显。

回不去的理想乡,难栖身的大工厂

正在济南工作的白石,不止一次想过,要不要回上海。

但每当这时,脑海里理性的声音就会跳出来阻止他:这一回去,就又回到刚毕业的原点了。

985大学硕士毕业的济南人白石,刚毕业时一门心思想去上海。那是疫情还未出现的2019年春天,一切都在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北上广深绝对是年轻毕业生们锻炼自己、增长见识的第一站。

“那时很好找工作。”白石说,他在毕业前拿了7、8个offer,最后选择了一家在上海的国企。

公司里年轻人多,大多都是“沪漂”,大家工作和生活都很合拍。他与同事出游,与出租车司机聊天,路过网红餐厅打卡,也享受这种大城市的“小资生活”。但白石从来没想过要留在上海,他明白,自己总有一天要回济南。

随着物价和房价的飙升,若想在上海落户、购房,压力便会像洪水般灌入生活,现在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一年多之后,在父亲问他要不要参加一场济南的国企招聘考试时,白石没有拒绝。

他考上了,回去了。济南的工作并不比上海轻松,不如意时,他会像之前那样思考,要不要回上海去?

但他发现,离开上海的那一刻,这座城市像对他关上了一扇隐形的门,再回去变得举步维艰。

哪怕拥有四年的工作经验,在上海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现在工作不好找。上海提供给年轻人的机会,远不像4年前那么多了。大部分招聘岗位都是留给应届生的。”

生活愈发稳定的白石,做好了在济南安家的准备,但上海仍像白月光一样笼罩在他的心上。对白石来说,上海是“回不去的理想乡”。

但对于刚毕业没多久的汪宇,上海则是“难栖身的大工厂”。

汪宇本科毕业后,2022年春天,托关系进入了上海一家药企,负责数据分析与统计的工作。

汪宇只在公司上了一周的班。接下来就经历了2个月的封控。被迫转为线上远程工作的他,不仅“憋得慌”,领导也对他越来越“push”。而且由于封控,汪宇无法与同事朋友及时交流、见面,每天从睁眼到闭眼,都是“一个人在电脑前做自己的事情,有很强的孤立感”。

结束封控后的第二天,汪宇就辞了职,买了票回老家。他有想过重新在上海找份工作,但看着“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要求、越来越少的岗位、越来越贵的房租、和自己不再拥有的应届生身份,实在没有信心。

“后来在宁波待了一段时间,感觉宁波、杭州、苏州这些城市经济发展也挺好的,没必要吊死在上海那一棵树上。”

北上广深,这四个城市繁华羽翼下的残酷现实,愈加被年轻人看清。在他们眼里,大城市不再是那个“追求梦想的必需品”。

人不再被需要了

北上广深四座城市,像四位性格迥异的人,各自都有地位和“技能”。当经历人口负增长时,自然也各有城市特色。

四座城市人口负增长的原因,要属广州、深圳两地的人口负增长,最有“赛博朋克”的色彩——人力正在被科技替代,人不再被需要了。

多位人口学专家告诉八点健闻,产业转型升级与外贸形势变化,是广州、深圳两外来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三角和珠三角,当下正处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智能设备、数字化设备、还有科技化、机械化设备等对人工的替代,从这些地方率先开始。不仅如此,珠三角很长一段时间推行了“腾笼换鸟”,即用更加先进的产业,替代过去的加工制造业。

“这些都会体现在流动人口减少上,因为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主要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就业、获取经济利益。”原新说。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厚莲也做过估算,“深圳去年一年净迁出人口,大约在18万人左右。”

漂浮在广州、深圳的普通人,无法像人口学家一样目光毒辣,预测到经济变化可能带来的就业、用工变化。但他们很多人在尽力像人口学家一样,深究这一切的变与不变,以此寻找人生转变的契机。

在深圳的东北人小欧,就是这么看的。

小欧和丈夫在深圳工作了五年,但去年,小欧丈夫所在的外企,突然经历了企业转型和结构变化,将整个项目裁员。“公司裁掉了深圳分部全部人员的近三分之二。”

借着这个机会,小欧和丈夫索性离开了居住工作了5年的深圳,搬到了苏州。

在离开之前的那5年,深圳高企的房价和教育资源,让小欧望而却步。深圳变化之快所带来的“没有归属感”的感觉,在5年来如影随形。

“每天睁开眼就工作、工作完回家就累得躺下。”小欧知道平安金融中心是深圳最高的楼,但在深圳五年,她从来没有去过。在离开深圳前一天下午,她专门去了一趟,待到了夜晚。“我想从楼上再看一眼这个城市,白天是什么样的,夕阳下是什么样的,灯光亮起的晚上又是什么样的。”

告别了深圳,而今,身处苏州的小欧虽然依旧远离家乡,但路程减半。苏州比深圳慢一些,小欧经常有空出门溜达、露营。

个体在不同城市间流动,寻找人生的解法。而城市,在人口增减中寻找良性发展的平衡。

不同于广州和深圳,上海的生育率是四座城市之末,老龄化程度又是四座城市之首。当经历2022年春天的那场停滞后,失业的人纷纷离开。上海迁出人口的变化,便在第一时间直接地反映在了人口规模变化上。

在人口学家看来,上海人口负增长是典型的疫情带来的突发波动。

而在北京,人口规模的“增长”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需要担心的议题。

市政府更在乎的是“如何控制人口”。

“北京的人口调控,大概在十二五时期换挡升级了。”刘厚莲回忆。“十三五时期,各方面产生的效果愈加明显。”典型的例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雄安新区的加快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等。因此,北京的人口负增长,从2017年就开始了。它是一种主动的人口宏观调控,主要是为了缓解自身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从而采取的一种积极战略。

除此之外,原新告诉八点健闻,人随业走是普遍规律,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产业,如快递业、蔬菜批发业、服装批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了河北,从事这些产业的就业者也就随之迁出,既转移了非首都功能产业,也疏散了部分人口。

在社交媒体上,一张照片曾被许多人转发:图片中间是一条河,河的左边是河北燕郊,高楼迭起、道路密布;而河的右边是北京通州,绿植遍野,万里无楼。

离散的人还会回来吗?

在北上广深,常住的非户籍人口占比高,这是人人已知的常识。

细究数据,尤其在深圳,非户籍人口占比甚至超过户籍人口,达到近67%。

“按照统计口径,我们在计算常住人口时,仅将在深圳居住了半年及以上的常住外来人口计入。如果加上居住半年以下的短期外来人口,深圳的实际服务和管理人口肯定超过2000万。”原新说,深圳是一座特殊的、由移民撑起来的新型超大城市,充满了活力和包容。

而在上海,虽然常住非户籍人口少于户籍人口,但同样也是城市人口变化的支柱。

“90年代初,上海就面临了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情况。”刘厚莲说,“但上海一直以来的常住人口都能保持增长,这就意味着,上海主要依靠迁入人口带来劳动力和人口规模增长。”

而现在,这四座依靠着“非户籍人口”带来劳动力的城市,同时出现人口负增长,背后相同的原因不可忽视:就业岗位减少。

毕竟,人随业走。业变了,人自然就离开了。

“今年我估计全国很多地方都日子都不好过,就业岗位的损失很大。”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丁金宏表示。

不过,他认为,这或许是疫情之后的一种负面影响,不代表长周期的现象。“我们还不能下结论说,四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同时都到顶了,以后就都会继续减少。”

但丁金宏也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过了黄金时段,城市人口规模不会再像2010年之前一样膨胀式的发展,而是将会与2010年后一样,继续缓慢增长。他预计,今年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仍然会“喘口气”,明年才会继续恢复增长。

在这方面,刘厚莲对深圳常住人口总量恢复上涨,保持着乐观。

今年春天,他去往广州和深圳调研,亲眼看到了深圳将要率先恢复人口规模的预兆。春节后的深圳,地铁、公共交通的人流量“一下就上来了”,城市一下又热闹起来,与去年12月空荡安静的街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具体数据也能看到,深圳人口年龄结构非常年轻,死亡率非常低,近几年自然增长每年都在十几万左右。现在人流量陆续恢复,加之各方政策推动,外来人口一旦找到工作回流,预期今年常住人口规模就很可能会继续恢复增长。”刘厚莲说。

“大城市总还是比其他地方更具有吸引力。”丁金宏说。

中部城市崛起,吸引年轻人

夏婷跟人口专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在她看来,正在崛起的潜力城市更有吸引力。

在夏婷眼里,大城市的人口减少,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下行。反之,有时它更反映了4大城市高度社会化分工、城市接近饱和的状态。

江苏人夏婷毕业后,在上海也工作了大半年。期间,她在一家媒体工作。办公室坐落在市中心的高楼上,有宽敞的格子间、大落地窗、和近百位与她一样,年轻热血的同事。

但她总是感到空虚。“公司的体系非常成熟,作为一个年轻人,越成熟的地方,好像就越没有机会。”夏婷说。直到离开上海,夏婷都只能做一个“螺丝钉”,指哪儿打哪儿。

夏婷离开了上海,毅然去了武汉。来武汉后,她发现,这片土地似乎仍然是未开发的、“百废待兴”的。她突然从迷茫的新人,变成了中坚力量。“我好像再也不是万能螺丝钉了。在一切处于创造阶段的武汉,这里有我的位置。”

她觉得,这也是时代造成的原因。

她记得父母告诉她,他们刚工作的时候,任何制度、产业,都是需要人去建设完备的,每个人都积攒着一股力量。“用我爸的话说,只要努力就能捡到金子。”但现在,夏婷在上海所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成型的,“我只能在父辈打下的江山中工作,那就像一块钢板,根本踢不动。”

人口学家们,也看到了中部城市的崛起。

多位受访者告诉八点健闻,许多内地的省份,如江西、湖南,在近年来都会去往深圳招商引资,进而带动用工变化和人口流动。近年来国家越发重视城市群、特色小城镇和乡村振兴建设,为劳动力就近转移、就地就业和回流就业提供了许多机会,也造成了大城市暂时的人口负增长现象。

究竟,如何辩证看待北上广深人口的负增长?

对于白石、汪宇、小欧、夏婷来说,这些是基于生活与时代的个人选择。对于人口学家来说,这些是产业、经济与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波动。但没有一种看法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判。它似乎仅代表了一种区间,或一种暗示。

“人们在乎人口增长的快慢,其实不是在乎它影响了什么,而是预示了什么。”丁金宏说,一个发达的大城市人口不增长,并不是因为城市没有吸引力了,而是在暗示:人们相信经济对人口的影响更大,而不是人口对经济的影响更大。

原新也表示,北上广深的人口负增长,不能与“经济不好”划上等号。

“相反,深圳这些科技型、智能型的产业蓬勃发展,代替了一些普通劳动力。这是一种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的过程,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人力资本替代人力资源,以高劳动生产率代替高劳动参与率,但这个过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加剧就业的压力。”

“人口负增长,城市会害怕吸引力下降;而人口增长过快,城市也会想方设法调控。”丁金宏总结,对人们来说,人口负增长的象征意义

(白石、汪宇、小欧、夏婷均为化名)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00061c55.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北上广深迎来人口负增长 离开的年轻人还会回来吗?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12) 热点(2660) 新闻(13337) 国际(5376) 娱乐(4757)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0) 音乐(2082) 民生(3861) 行业(369) 财经(1733) 股票(371)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6)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0)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1) 养生(105) 医学(368)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3)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9995) 观点(1033) 房产(1145) 汽车(303)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0) 展会(4) 数码(220) 足球(222) 体育(1086) 教育(1405) 高校(1680) 法制(2245)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08) 美女(20275)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0)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